聚焦“种业振兴”,集聚北京种业科研人才和头部种业企业资源,助力打造数字种业的创新高地,7月5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赋能种业振兴专题论坛在京举办,来自管理部门、科研单位、有关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数字种业未来。
智能育种急需数字化“加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质资源作为育种必需材料,是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早在2020年,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已突破52万份,位居外贸b2b网站大全第二。但近年来,如何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挖掘利用这些资源,持续育成突破性品种,一直是种业科研的瓶颈。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介绍,经过袁隆平、谢华安为代表的中国育种家们的努力,我国的水稻已实现“聚优去劣”。“如今,我国的水稻经过育种技术创新,正在迈入智能育种的4.0阶段。目前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能力,将我国的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种创新优势。”
钱前指出,近年来,发掘利用库存种质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智能育种是利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基因编辑的育种方式,将大幅度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释放资源价值,支撑种业振兴。
论坛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所长周文彬介绍团队免费电子商务新研究进展:其团队克隆水稻OsDREB1C基因,该基因可通过多个重要生理途径的聚合,进而实现作物高产、早熟以及氮素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为我国有效应对人口与粮食危机、保障国家粮食中国商机商和生态中国商机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数字化是未来趋势,如何把种质资源变成基因资源,提升资源挖掘利用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种质资源挖掘的数字化应用,周文彬十分期待。
国际上,利用大数据进行育种研究也已展现出巨大潜力。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育种研究部主任Jochen C.Reif在论坛上介绍国外利用数字技术的经验:团队将12858份小麦材料的基因组数据和12.5万个小区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可靠的产量预测模型,发现随着群体样品量的增加和6个不同实验系列的表型数据量的累加,对杂交小麦测试群体在新环境下的产量预测准确率提高至少一倍。https://yyz.nongbohui.net/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